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世界遗产 > 南美洲世界遗产名录纪录片

智利 2000 奇洛埃教堂

 

 

智利 2000 奇洛埃教堂 世界文化遗产 智利 奇洛埃教堂超清.mp4

 

智利 2000 奇洛埃教堂

奇洛埃教堂是拉丁美洲独特的木结构宗教建筑中的典范,是起源于17到18世纪,19世纪由圣方济修会发扬光大并延续至今的徒步传教行为的一种衍生物。这些教堂证实了奇洛埃群岛曾经的富饶,表现了当地的精神面貌,是欧洲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成功交融的典范。这些木制建筑和周围景致、自然环境组合在一起,成为完美、和谐的统一体。

中文名 奇洛埃教堂
起 源 17到18世纪
属 性 传教行为的一种衍生物 列 入 《世界遗产目录》
200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被列入世界遗产的理由:
标准(ii):欧洲文化和奇洛埃群岛传统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功地创造出了结构独特的木制建筑。
标准(iii):17到18世纪时,欧洲的基督宗教文化和奇洛埃群岛土著文化相互交融,表现出一种“混血”文化,这种“混血”文化得到了完好的延续,奇洛埃的木制教堂是这种“混血”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奇洛埃是智利最大的岛屿,位于圣地亚哥南部1000公里的地方。岛屿的居民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奇洛埃周围地区和城市的居民多是西班牙北部加里西亚地区移民的后代。这里的气候类似欧洲南部沿海地区的巴斯克地区,温和而湿润,每年有充足的降雨量和凉爽的夏季。在殖民地时代,奇洛埃广袤的森林和肥沃的土地吸引了无数的殖民者。这里的原始森林在西方人眼里,代表着财富。
大量、用途广泛的使用木头是奇洛埃岛屿独特的传统,而距离不远的圣地亚哥则没有这种传统。木头文化在奇洛埃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发展。奇洛埃处处可见这种以木头为主要原材料的传统建筑。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曾经在1834年倒过这里,尽管他并不很关注建筑物,但他把这些木制教堂描述为“看上去像盒子一样”。
由于只有400年的殖民历史,这里传统建筑的历史当然不可能象欧洲的历史建筑那样年代久远,但是在智利人眼中,这些木制教堂是智利建筑发展史的开始,也代表了这个国家现代历史的早期文明。18和19世纪的建筑成为国家值得保护的珍贵财富,其中许多教堂,包括一些哥特式教堂,代表了当时欧洲殖民者带来的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对于殖民者来说,教堂是必不可少的。当地的也有大量的石头建筑材料,但殖民者并不满意其质地。而在智利没有战争,没有防御工事的需要,又盛产优质木材,因此殖民者用木头代替石头,建筑教堂,而风格依旧是欧洲的风格。

地理气候

奇洛埃教堂位于智利南部太平洋上岛屿。东部隔科尔科瓦多湾距大陆48公里,属湖区奇洛埃省。智利最大的岛屿,面积8,394平方公里。人口6.9万(1982)。丘陵地形,西部较高,最高山峰海拔892米。气候冷湿,遍布常绿针叶林。岛民多居住在安库德和首府卡斯特罗等城镇。经济以木材采伐及渔业为主。农业集中于南部沿岸,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饲养牛、羊等。城镇间有公路相连。1960年遭地震破坏。
智利南部洛斯拉戈斯(LosLagos)地区奇洛埃省的最大岛屿,面积8394平方公里(3,241平方哩)。为智利海岸山脉的延伸部分,岛与山脉之间有查考(Chacao)海峡隔开,南面有众多岛屿与岛群,最近者为瓜伊特卡斯(Guaitecas)群岛;东隔科尔科瓦多湾(GolfoCorcovado48公里〔30哩〕宽)与大陆巴勒那省相望;西濒太平洋。降雨量大,内地常绿树林茂密,但未经开发。1567年西班牙人从印第安人手中夺取并占有至1826年,这里成为智利王室在争取独立的战争的最後据点。本省居民大多住在该岛,集中於安库德(Ancud)和省会卡斯特罗(Castro建於1567年),以务农(马铃薯、粮食)、饲养牛、羊、捕鱼和伐木为业。安库德和卡斯特罗均为港口,有公路相通。人口约67821(1982)。

教堂构造

奇洛埃教堂由三部分组成:圣墓教堂、骷髅地教堂和寻获圣架教堂。
奇洛埃教堂外观像一个十字架,教堂内的小教堂实际上只是整座建筑的大殿:和罗马的万神殿一样呈环形,只能通过圣墓上方的圆顶采光,16根大理石柱环绕圆顶,勾勒出17个拱廊,形成一条空中飞拱,飞拱同样饰有16根柱子和17个拱廊,只是比承托的柱子和拱廊要小些。飞拱中楣的上方凿有龛,与诸拱廊相对,圆顶便依着壁龛的弧度搭起。昔日壁龛均以马赛克装饰,描绘了十二门徒、圣海伦娜和君士坦丁大帝的形象,另外还有3幅不知名的肖像。奇洛埃教堂共有上下两层,由苦路进入,直接就会踏入教堂的二楼,这里是苦路的第十站和第十一站,分别展示着两件巨幅油画:犹太先知亚伯拉罕祭献儿子以撒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第十二站是耶稣殉难的地点,这里矗立着著名的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雕塑。第十三站在圣墓教堂的正门大厅,一块带着血红色斑的大理石散发有异香。从这里往左,大厅中央是小教堂状的圣墓所在地,这里是苦路的终点第十四站。圣墓其实就是一个石洞,极为狭小,不足2米宽。据传,这里原本是贵族约瑟夫购买的墓地,当年他因敬仰耶稣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献出来埋葬耶稣。但下葬3天后,人们在距这里不远的大卫王衣冠冢上面的“最后的晚餐”楼两次见到了耶稣显灵,于是便打开圣墓查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人们便就此认定耶稣复活了。
被认为是耶稣殉难和复活处的圣墓教堂现由6个教派共同掌管,是教中有堂、堂中有教的典型。其实,关于耶稣的出生与复活各教派在说法上存在不少差异,不过好在如今,各个教派已经搁置争论,安然共处。

建筑特点

在宗教建筑的历史上,古代的石头教堂是原始木头教堂的替代品,石头一块一块的被堆砌起来,像原来的一根根木柱一样。而在奇洛埃,这种情况倒过来了。地中海风格教堂的石头材料被木材所代替。
奇洛埃的教堂多是长方形结构,外墙和内部两排木柱支撑着天花板的木椽。类似欧洲的教堂,这些教堂拥有鞍形屋顶,从教堂内部可以看见穹顶,只不过材料取自木头。整座教堂都是木头建造的,只有地基是石头的,外部装饰精美的一面总是面对街道,这也是欧洲教堂的一个特点。教堂外部的墙和屋顶都用小松树块或者木屑装饰,有的也用挂有喷绘了各种颜色的金属盘的木板做装饰。是否木制教堂都要油漆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卡斯特罗城的一座木制教堂的颜色依旧清晰,这个教堂有两座塔,都已开始腐烂并且像比萨斜塔一样开始倾斜。
奇洛埃的教堂是拉丁美洲独特的木结构宗教建筑中的典范,是欧洲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成功交融的典范。对这些木制建筑的保护是对奇洛埃传统奇洛埃的教堂是拉丁美洲独特的木结构宗教建筑中的典范,是起源于17到18世纪,19世纪由圣方济修会发扬光大并延续至今的徒步传教行为的一种衍生物。这14座奇洛埃教堂证实了奇洛埃群岛曾经的富饶,表现了当地的精神面貌,是欧洲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成功交融的典范。这些木制建筑和周围景致、自然环境组合在一起,成为完美、和谐的统一体。文化的保护和发掘。

文化内涵

麦克斯·缪勒认为宗教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他说:“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没有这种才能,也就没有宗教,甚至连最低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没有。” 他认为无限观念是整个人类信仰历史发展的根基,是全部宗教观念的基础,是人类的感觉提供给人们它最原始的形式。但是,人们不仅需要在心灵感悟这种无限的存在,还需要在现实活动中证实这种存在。因此,神需要有可以感性地,直观地把握的现实象征,对于基督教来说,这就是教会和教堂。在教徒们看来,教堂是建立在现实的世界之上的神圣空间,是神在人间的宅第,应该象天国一样尽善尽美,尽可能地神圣和富于超灵验性。因此信徒们不惜在教堂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富。
奇洛埃教堂是时代精神的焦点,而对于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国家来说,教堂无疑是一个时代最好的建筑,所以教堂便集中体现了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与追求。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都十分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离开人的情感体验便无所谓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和对世界的宗教的态度。所以,教堂建筑更是如此,它体现了人们对上帝的理解与感受,以及人们对心灵的追求。正是由于人们的理解及追求的不同,所以形成了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
众所周知,早期基督教艺术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十分显著的影响。但是,在教堂建筑上由于教堂与古希腊神殿在功能上的区别,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于神殿的结构与风格,古希腊神殿重视的是外部装饰和宏伟风格,而基督教教堂最重视的却是内部装饰。
同时,四世纪以前,基督教受到罗马帝国的压迫,而在地窟来进行传教和祈祷,这种原始时期的地下活动决定了教堂外部的含而不露,而所有的艺术装饰只能表现在内部。即使到了“米兰敕令”公开后,但是地窟时代的“巴西利卡式”建筑特色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在早期教堂建筑中,内部空间的精心安排与装饰仍然是艺术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唯一场所。对教堂内部着意修饰的主要用意就是要创造一个神圣空间,作为通往天国的“中介”,当信徒踏入教堂,就能在心灵上感受到上帝及天国的存在,从而与外面的现实世界分离开来。
对于基督教艺术,经历了从早期的“巴西利卡式”到中期的“拜占庭艺术”,“黑暗时期”,“加洛林艺术复兴”,“罗马式”,“哥特式”,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时期,殖民化时期,后殖民化时期。对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来说,以“罗马式”与“哥特式”最有代表性,而且这两种风格对后来教堂建筑艺术的影响也最为巨大。所以,对这两种艺术风格进行比较,阐明基督教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基督教思想方面的变化。

中外经典视屏库下载
中外经典视屏库 分库目录
中外经典视频库展厅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