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世界遗产 > 亚洲世界遗产名录纪录片

2. 日本 世界遗产名录 1993 姬路城

 

  

2. 日本 世界遗产名录 1993 姬路城【TBS纪录片】世界遗产【中日字幕】 112、(2015年07月05日).flv

 

2. 日本 世界遗产名录 1993 姬路城

姬路城(ひめじじょう)是一座位于日本兵库县姬路市姬山(海拔45.6米)的古城堡,是该市主体象征,由于其白色的外墙和蜿蜒屋檐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白鹭,因而也被称为白鹭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姬路城和松山城、和歌山城合称日本三大连立式平山城,由于其保存度高,被称为“日本第一名城”。有很多时代剧和电影也在这里进行拍摄,或以姬路城作为已不复存在的江户城的象征。
姬路城最早建成于1346年(正平元年),现存建筑大多建于17世纪早期,城堡由83座建筑物组成,它拥有高度发达的防御系统和精巧的防护装置。姬路城是17世纪早期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典范,而日本在这个时代的防御建筑技术则达到顶峰。包括主要城堡主楼的8座建筑被视为国宝,其余74座建筑被确认为国家的重要文化财产。保存完好的建筑物和外围工事在给世人展示了伟大遗产的同时,又体现了日本城堡建筑的精致和战略防御技能。

中文名 姬路城 
外文名 Himeji-jo ひめじじょう 
别 称 白鹭城 
位 置 日本姬路市中心 
影 响 许多电影的取景地 
筑城年份 1346年 
筑城者 赤松贞范

建设沿革

1333年(元和3年)赤松则村在姬山上建下了称名寺,并开始在姬山上建造城堡。
1346年(正平元年)赤松贞范筑造姬路城。
1441年(嘉吉元年)嘉吉之乱爆发,赤松氏没落,山名氏占领了姬路城。
1467年(应仁元年)在应仁之乱中,赤松氏重新夺回姬路城。赤松氏家臣小寺氏入城。
1545年(天文11年)原城代小寺则职接任家督移往主城御着城,姬路城城代为黑田重隆,后由黑田重隆・职隆父子于1555年~1561年间把原居馆规模的姬路城发展为中世城郭的规模。
1567年(永禄10年)职隆之子黑田孝高担任城代。
1568年(永禄11年)青山・土器山之战中,赤松政秀发兵军3000人对黑田军(职隆・孝高父子)约300人,在劣势中固守姫路城将赤松军击退。
1573年(天正元年)黑田孝高(官兵卫・如水)一直担任城代职务。
1576年(天正4年)织田信长命羽柴秀吉作为先锋(名义上的总大将为信忠),往中国地方征讨毛利氏,并开始攻击播磨,小寺氏站在毛利一方,其家臣黑田孝高却叛至织田一方,并于1580年献城。
1580年(天正8年)丰臣秀吉于攻打毛利家之际占领姬路城,并由家臣黑田孝高(黑田官兵卫)筑起三层的天守阁。山崎之战后分别由丰臣秀长及木下家定担任城主。
1600年(庆长5年)池田辉政因关原之战的战功,获得播磨一国52万石,并于1601年起花费八年动用民夫4、5千万人次,修筑播磨的主支城,姬路的城郭(除西丸)于此时完成。
1617年(元和3年)池田辉政转封至鸟取城,由伊势桑名藩的本多忠政入城,控制此重要关卡。
1618年(元和4年) 构筑西之丸,城的全貌大致完成。
1749年(宽延2年)酒井氏的上野前桥入城。
1882年(明治15年) 备前丸因失火被毁。
1910年(明治43年) 明治大修理展开,耗了9万圆以修理天守阁。
1919年(大正8年) 陆军省修理西之丸。其后,第十连队转移往冈山。
1928年(昭和3年) 指定为历史遗迹,由文部省管理(实际管理者为姬路市)。
1931年(昭和6年) 天守阁被指定为“国宝”。后来,渡橹等亦被指定为国宝。
1934年(昭和9年) “昭和大修理”开始。
1944年(昭和19年)太平洋战争战局恶化,修理中断。
1945年(昭和20年)7月3日姬路大空袭,城内中弹。在姬路本城遗址的中学校舍虽被烧毁,但城的本体却奇迹地免祝融之祸。
1950年(昭和25年)大修理。
1955年(昭和30年)天守阁以外的修理完结。
1956年-1964年(昭和31-39年) 天守阁大维修。
1993年(平成5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日本第一个登录的世界遗产。
2009年(平成21年)10月,开始了正式命名为“国宝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的维修工程。该工程主要着重在外观的整修与内部耐震结构的加强,期间以临时搭建的鹰架屋将整个大天守包覆,虽然在整修期间游客并无法进入大天守内参观,但相关单位特别规划了维修工程的参访行程,让游客搭乘鹰架屋内的临时电梯登顶,近距离观赏大天守的外观。
2015年(平成27年)三月,国宝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完成。 

建筑布局

姬路城的建筑呈三重螺旋形排布,由中心部分的大天守阁(高46.4公尺)、三座小天守阁(东小天守阁、西小天守阁、乾小天守阁)共83座建筑群的连接而成,设计复杂精巧。 

文物遗存

天守阁
姬路城天守阁属于连立式天守阁,由大天守阁和三座小天守阁组成,大天守阁采用四箱叠加的建筑构造,是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七层建筑,各层之间用两根木柱(长25米,最大直径95厘米)贯穿其间。
基础结构:天守阁最基础部分是地基,目的在于防止严重的地面沉陷以及保护由地震带来的损伤,当这个基础工作已结束时,圬工业已完成。圬工有三种施作工法:“Kirikomihagi、Uchikomihagi以及Nozura”:过程中K工法累积石块到倾斜三十度,U工法倾斜三十六度以及N工法倾斜四十五度,其危险之处在于尚未完成前可能产生的崩塌,直到倾斜约四十度时。姬路城墙使用这种大曲线型建造的目的在于分散主城塔(天守阁)负担于城墙上超过5700吨的垂直向重量,同时符合强大地震时所需,并且这种曲状结构可避免雨水停留在边缘角落,使得雨水可以一并集中在集水管,同时,这种构造在砖石未上灰浆或其他灰泥前可避开碰触,并防止水残留在凹陷处,墙体中央部分的图样类似小孩子的胡乱堆砌,曲型墙结构创造最大曲度,也为它创造更多的美感经验。

柱梁结构:由三面石墙围起来的地基建筑加上其上面的六层,总共七层,正中有东西两根从地基建起而直达第六层的大柱(直径为0.95公尺、高为25公尺)。整体构造是采用堆积重叠的轴结构,用通柱分别自地基至第二层,从三层至四层,由五层至六层构成三个共同体,然后用横梁来巩固通柱,以形成各层的地板结构;而横梁和通柱上的大梁则插入中央的大柱,如此可使三个共同体得以结合成一体。
回廊:每隔一个开间(约2公尺)就有一个中柱,如加上中间支柱,那就每隔半间(约1公尺)就有一根柱子;此外,各个角隅架设和支柱同样尺寸的对角斜柱以增加耐震性,可说是极坚固的构造。初期的“天守”只有下方是“大壁构造”(像土仓库墙壁,从正面看不到柱子),嗣后为了美观和防护上需求,在墙壁上全部涂上白色灰浆,窗格也在装上铁板后同样施作。
屋顶:在山形墙上加上锯齿或波浪状斜板,美化各层的外观而使之看来富有变化。
防御设施
由姬山(45.6公尺)与周边平地构成的“高台平山城”(总海拔92公尺),周围筑有壕沟城池,石垣和城壁固守着城堡。同时,各个城郭区域或各条通道之间均有石垣和城壁相隔,墙壁上有称为“狭间”的孔洞,用于放置铁炮和弓箭,使外敌不可能轻易进入。
石垣呈陡斜状,这种特点被称为“扇形斜坡”,上部向外翘出,使人难以攀登。灰瓦白墙,为了防火外部墙壁全部涂以白色灰浆。

文物价值

姬路城堡是17世纪早期日本城堡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例子,整个城堡由83座建筑物组成,展示了幕府时代高度发达的防御系统和精巧的防护装置。这些建筑在保证了防御功能的同时也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是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城堡的白色外墙、建筑物的布局和城堡屋顶的多层设计都显得气势恢弘,雄伟壮观。
姬路城作为日本幕府时代的一座藩国领主卫城,代表着江户时代日本最高造城技术。姬路城的结构严密,固若金汤,它的三重螺旋型战略防御工事包括外部、中部和内部壕沟。防御工事修筑得精巧,从3条同心圆护城河开始,城壕环绕高大曲折的石城郭,城郭之间设置几座大门和瞭望塔。城墙和瞭望塔上有射箭、打枪的小孔;城堡中内庭的道路,千回百转,好似迷魂阵,从顶楼上却可以看得清楚。屋顶上装饰着动物状、巨大而华丽的鯱鉾,突出在屋檐上,作为防火的辟邪物。最大的城堡主楼海拔92米。三座较小的城堡主楼被独特的系列防御墙精巧地联为一体。起伏蜒绵的山墙与白色的灰泥墙达到一种优美的平衡,给予人们宁静、雅致的感觉。

文物保护

文物级别
1993年(平成5年)12月11日,姬路城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日本第一个登录的世界遗产。 同时,姬路城的许多建筑被日本文部科学省指定为国宝。

保护措施
姬路城在历史上曾多次修复,在2009年(平成21年)10月,姬路市开始了正式命名为“国宝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的维修工程,目的在外观的整修与内部耐震结构的加强,大天守阁上将近7万5千枚的瓦块被全部换成新的,墙壁的灰浆也被重新涂刷,被称为“平成大修理”。
2015年(平成27年)三月,历时五年多的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完成,并开始接待游客。

中外经典视屏库下载
中外经典视屏库 分库目录
中外经典视频库展厅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