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国家4A级风景区 杭州乐园 杭州乐园 航拍.mp4_标清.mp4 |
134 国家4A级风景区 浙江宁海县前童古镇简介.htm |
134.国家4A级风景区 浙江宁海县前童古镇 穿越桃花源(上) 梦里水乡 有多远走多远 120419_高清.m |
134.国家4A级风景区 浙江宁海县前童古镇 穿越桃花源(下) 有多远走多远 120424_高清.mp4 |
134.国家4A级风景区 浙江宁海县前童古镇 记录片—前童古镇.mp4 |
134.国家4A级风景区 浙江宁海县前童古镇1_超清.mp4 |
134.国家4A级风景区 浙江宁海县前童古镇2_超清.mp4 |
134.国家4A级风景区 浙江宁海县前童古镇3_标清.mp4 |
134.国家4A级风景区 浙江宁海县前童古镇【视频讲解 前童古镇】随风随性_超清.mp4 |
134.国家4A级风景区 浙江宁海县前童古镇【飞扬旅游】_高清.mp4 |
134 国家4A级风景区 浙江宁海县前童古镇简介
前童古镇,地处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南,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2.6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和浙江省旅游城镇。
中文名称 前童古镇
所属地区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南
面 积 68平方公里 人 口 2.6万
著名景点 童氏宗祠
荣誉称号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概况
位于宁波市宁海县城西南14千米处,是浙东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儒家文化古韵的小镇。2007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当地童氏自南宋绍定年间在此定居后就勤耕好学。明初,童伯礼两次礼聘方孝孺讲学于石镜精舍,共同奠定了诗礼名家的基础。自此,遵循引水植树优化环境、耕读敦睦、训育后人的美德,历代人才辈出,形成了“小桥流水遍庭户,卵巷古院藏艺文”的古文化风范。这里还是辛亥革命浙江总指挥童葆喧的故里和台束革命根据地。可供游览的有完好的古宅、老街、民俗博物馆、鹿山、石镜山、孝女湖、柴万婴柏和徐霞客古游道等景观。
历史
古镇所在地前童建于南宋末年,官居迪功郎的始迁祖童潢,在一次游历中偶然发现这块“山环水绕、围而不塞、藏风得水”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从台州的黄岩迁徙到此,因居住在慧明寺前所以名叫前童。明代大儒方孝孺曾两度在此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近代又成为两次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基地。辛亥革命时期,25岁的村民童保暄就担任浙江临时都督,是浙江废除帝制和反袁时的革命元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一度是浙东行政公署所在地;解放战争,中共宁海县工委在此建立,是宁海的革命摇篮。近年来,前童又以其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保存完整而蜚声遐迩。白溪水缘渠入村挨户环流,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曲径。民宅、书院、祠堂各具风姿;老街、亭台、牌坊交相辉映,素有“浙东丽江”的美誉。还有千古名木、神奇药泉、《徐霞客游记》开篇地梁皇山等,为前童增添了迷人的魅力。
古镇风情
前童古镇,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原版,是一幅古韵浓重、活色生色的乡村画,一段美轮美奂的江南 丝竹调。始建于宋末,盛于时清,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走进那里“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八卦水系,流水哗哗,碧水幽幽,流遍家家户户,不似水乡,胜似水乡,是欣赏浙东民俗文化的好去处。不但是“浙江省旅游城镇”,也是“浙江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到前童,最好先去登鹿山顶。那儿可以俯瞰前童全貌。鹿山不高,因形似卧鹿而得名,当地则视为吉祥神山,世世代代严加守护。
与鹿山遥遥相对的塔山,虽然至今古塔无存,但两峰相峙,泽被前童,另有含意。民风醇厚的前童人给她们起了两个文绉绉的雅名:鹿阜斜辉和塔峰晓日。古镇,也就在这两座并不高大的山麓之间洋洋洒洒地铺展开来。
从鹿山顶隔溪南望,正前方便是石镜山。那儿因山中有一巨石,光滑如切,每逢雨天,水漫石面,光亮如镜,故名。山的脚下驻着一个小山村,村的东头,依然保存着挂有“正学遗风”匾额的“石镜精舍”,为明初的童伯礼所建,已有悠悠600余年。为开启文明,童伯礼拿出多年收藏的六经群书数千卷,聘请了当时为朝野推重的方孝孺前来讲学,课教子弟。方孝孺曾二度在精舍讲学,历时四年之多,与童伯礼共同奠定了儒乡基础。前童,仅明清两代荣赝秀才以上功名者202人,现代和当代又有教授、博士、留学生等400多人。
鹿山的北方,有座山峦层叠,神秘峻秀的梁皇山。那儿山色宜人,流水不绝,瀑潭棋布,古迹众多,梁皇寺、梁皇簪等佛教胜迹,在上海、台湾等地影响颇大,香客络绎。那儿不仅有“仙人塔”、“隐字石”、“方竹和紫竹同栽一山”、“小村36姓”四绝,还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宿营地。自古以来,都戴着浙东名山的桂冠,无论哪个版本的古地图,有宁海必有梁皇。
走进前童的卵石小径,路边是幽碧的流水,身旁是青砖墨瓦,镂棹雕棂,脚下是嵌图道地(天井),如若在谣雨霏霏的春日,更显出其曾经沧海的古朴与肃杀,也更能体味出古镇的纤丽和清幽!此刻,你一定很想成为峨冠博带的士人,抑或是裙衩飘扬的浣女,或者更想成为隐田园的隐士……
特色
前童镇位于浙江省宁海西南。前童给我们更多的,是它那沧桑的、憔悴的美丽,最完美的宁静。
“回字”结构的八卦街巷
说到江南古镇,总不免要和小桥流水相连。似乎唯其如此,才相匹配。前童也是小桥流水人家,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景致。街径卵石铺就,屋基也大多为卵石垒成。街巷异常狭小,建筑异常密集,身处其中就如走迷宫一般。
村落按“回”字九宫八卦式布局。童姓祖先按照八卦原理,把白溪水引进村庄,潺潺溪水挨户环流,人人可在溪水中洗菜净衣,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坦途。青藤白墙黑瓦,石头镂花窗户,雕梁画栋门楼,苍凉中显现出昔日曾经的繁华。
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
比起一些出名的古镇,前童还是未开发的古村落,走在幽深的巷子里你甚至有可能看到家养的猪,或是不经意掉下来的蜘蛛。也少了商品经济的侵袭而更好地保存了民风民俗。墙是因为沧桑而灰暗的墙,房是因为年久而灰暗的房。
老街两旁都是长板门面的店铺。紧邻老街是一幢幢至今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梁枋门窗上满是雕饰,精巧的跃鱼马头墙和脊塑墙花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马头墙是古代江南富户官宅威势的象征,据说级数越多,职位越高。墙面嵌着雕花石窗,外墙上塑浮雕文字,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寓含“鲤鱼跳龙门”之意。门柱上那两只活动的倒挂狮子,门墙上一对瓷盆中各饰有5只飞舞的蝙蝠,象征着五福临门。大祠堂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大厅有32根大圆柱,好比32颗象棋子,隐含全局一盘棋之意;每根柱子中间大,两头小,是典型的隋唐风格明式建筑。
一个活着的生动小镇
游客看到的是大量原住居民在这老房子里日复一日真实生活的画面。不论你在哪条街巷,只要面含微笑,你可以随意推开门进入宁静的四合院,有时也会碰到几个劳作的匠人,他们也并不与你答话,甚至不会抬头留意你是否将宅子里的东西顺手牵羊。是的,信赖别人也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美德。
前童是一个活着的生动小镇。路边是幽碧的流水,身旁是青砖墨瓦,脚下是嵌图道地(天井),它们历经风吹日晒而古貌犹存。看那寂静屋檐上那些风中瑟瑟摇晃的野草枯茎,耳边仿佛传来远古的声息。
古镇的夜是真正的黑夜,只有寂静的古树,老宅院和隐约可闻的流水声,给人一种深沉的寂寥感。当古镇这纯洁的黑缠绕在我们的周围时,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光的内涵。徜徉在古镇漆黑的夜晚,正好去细细体验心灵净化的旅程。
当地风俗
到了前童,若能碰上那里的元宵文化旅游节,可谓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自明代中叶以来,每逢农历正月十一以后,前童的大街小巷,就会热闹起来,还有邻近的栅下、下叶等村的田户都从四面八方出集拢来,锣声鼓声,响彻云霄,传遍山野田园。这是前童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童濠,俗称“濠公老爷”。因为古代的前童水利条件极差,年成的丰歉,常常取决于天时。濠公一马光先,顷己所有,带领乡亲历尽艰辛,终于在白溪流中堵砩引水,灌入百渠千沟,包括古镇的“八卦水系”,都源自这项工程。后来,前童人就以户为单位分成若干护砩养渠小组,一年一轮换,直至今日。元宵纪念濠公的活动,也一直传了下来。
到了正月十四、十五两天,纪念活动进入高潮。四邻八乡的人们的人们携新带友,潮涌而至。古亭台闻、狮舞龙舞,互相交融,由龙旗引导,一路上鼓乐齐鸣,炮声震天,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万人空巷,长达数里的队伍浩浩荡荡走街过户、绕村跨溪,有条不紊。这样激动人心的热烈场面,古老纯朴的民风民情,若不亲临,很难猜想。
古宅集萃
前童的古宅太过密集,一一道来无异于遍数过江之鲫,只能择而述之、游之。
职思其居
建于清嘉庆年间,为清代举人童桂林三子童汝宽住宅。这里曾出过三位秀才。红条石门台上刻着“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家训。庭院为四合院二楼木结构,院内各房既有严格的老幼尊卑区划,又融融一堂,极富人情味。天井宽敞,用卵石铺砌的金钱状图案,蕴含“金钱铺地”之意。中堂中空无楼板,正壁上,当年的中举喜帖尚依稀可辨……
五福临门
建于嘉庆年间。左右对称、高耸入云的马头墙,俗称“五岳朝天”,不仅高峻险美,而且有防火挡风的功效。马头墙是古代江南富户官宅威势的象征,其级数越多,就职位越高,势力越大。墙面嵌着雕花石窗,外墙上塑“群峰簪笏”、“清流映带”等浮雕文字。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寓含“鲤鱼跳龙门”之意。这些,表达了房主人求富贵盼高升的愿望。门柱上那两只倒挂狮子,或称“太师和少师”,表示事事如意,暗喻着老少之间的生气和乐趣。门楣上雕有“葵心向日”。门墙上一对瓷盆中各饰有五只飞舞的蝙蝠,象征着五福临门,这就是宅名的来历。
大祠堂
建于明洪武18年,系方孝孺亲自设计。占地1.2亩,平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厢房及正厅,是封闭式的四合院。门口竖有2对长方形花岗石桓杆夹。祠内天井宽阔,大厅有32根大圆柱,好比32颗象棋子,隐含全局一盘棋之意。方孝孺题写的“诗礼名家”匾额高悬当中,点出了前童历史文化的深厚。厅内立有一块清道光三年的“祖训碑”,是前童先祖教育后代要“耕读传家”、“奉礼完课”的族训。西厢角楼的四柱呈八字形散开,上小下大,四角还有下垂的挡风板(滴水板),被专家赞为国内罕见的构造。这里是全族聚会、祭祀和庆典等活动的场所。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六区(宁波)专署的所在地。大祠堂已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童氏宗祠
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总平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二厢及正厅,是封闭的四合院。正厅仍保留了明代风格,而宗祠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的木架、卧蚕型的雀替、圆鼓型的柱础、覆盆式的磉盘、五凤楼状的戏台,在中国较为罕见。这种建筑风格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因这里较为偏僻,所以明代还有所保留。它由名儒方孝孺亲自参与设计,西厢曾辟为方孝孺祠。
民俗博物馆
原为童保暄叔父之宅,解放后改为粮仓,现在是第一个村级自筹资金建立的省级民俗博物馆。馆内布置了家具、服饰、灯具系列和陶罐、打火石、烟灯等日常用具500多件,展现了这一地区从古老向近现代发展的农村文明史。
另外还有前童老街、惠民寺、石镜精舍、孝女湖、石镜山等多处风景名胜区。
梁皇山
梁皇山在宁海县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镇北部边境,属于南干山。
西接大门山,东连岵岫岭、封山,南为大红山,东、北与黄坛毗连。山多松、竹、薪柴。主峰768.2米。
梁皇山原名桐柏山。传说,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是吃素的创始人,被尊奉为“饿佛”。他的长子昭明的第三个儿子萧察,有文才,精佛法,深得武帝钟爱,封为岳阳王,任东扬州刺史、会稽郡太守,家有宾客数千。梁太清末年(549),东魏降将侯景引兵渡江,攻破南朝梁的都城,萧衍饥病而死。岳阳王携王妃、太尉、将军多人,到桐柏山避难隐居,在“稍场”的佛寺中,随同和尚念经拜佛,同时习文练武。叛兵赶到,警卫将军战死,太尉被捕杀于寺前驿站十字路口,王妃遁入深山尼庵带发修行,岳阳王在和尚护送下躲进双大门的岩洞中脱险。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回到京城,做了梁宣帝。民间有句顺口溜:“梁岩亮,金钟响,岩门开,王子出山做宣帝”。此后,驿站改为梁皇街,稍场佛寺命名为梁皇寺,桐柏山更名为梁皇山。
梁皇寺前原有古桥一座,名为“过远桥”。北宋罗适曾有《过远桥》一诗:“长忆西桥避暑时,天风六月袭人肌。水随地脉来五尽,云过山头去不知。拂面稚松应偃盖,当年游子已庞面。共师欲动溪边石,留与东归题好诗。”现在,梁皇山前已有公路,桥已圮。寺后有宋代的上马岩。
从梁皇寺东首的山路上去有一座小庵,这里就是王妃带发修行的地方,叫梁王簪。小庵前有方竹和紫竹。
梁王簪有很多石景,最具气势的是岩门,又称“东天门”,与天台赤城山、黄岩羽山洞、章安八仙岩合称为古台州“四大胜景”。此外还有上山龟、下海蛙、仙人塔、拜经台、亮岩、观音台等。这些石景,连徐霞客都说“峰荣水连,木秀石奇” 。
从梁皇寺的西首上去是一条通向八鸟山的公路,公路经过外辽村和里辽村。梁宣帝词曰:“跨长岫而上寮斗”就是这里。公路经过的第一座桥是架在飞龙沟上的,当地又叫双大门。过马路桥就可看到伏龙洞,水大如蛟龙出海,天旱象潜龙在洞,现有蝙蝠出没,故又称蝙蝠洞。民间传说,此洞通新昌县境,但无人识其项背。
沿左边溪旁上去有宝石连珠、蝴蝶泉、九天瀑布、龙湫瀑布、天门瀑布、官财潭、观之潭等十多个瀑布和龙潭。以及试箭石、桃花谷等景点。到溪顶经过外辽村庄,从里辽村往北下去就是现在的野鹤湫风景区。沿村前的鹅卵石上山去是天竺峰,能看到千丈岩、十二连峰等景观。向西下山是一条古老的卵石路,沿溪而下,能看到梁源潭、洗脚潭、金龟探水、一线天、五指峰、彩石滩、乱石瀑、万峰山、隐子石等景点。
徐霞客曾至梁皇山,梁皇山是《徐霞客游记》记载的第一座山。
梁皇寺
梁皇寺在县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镇北部边境的梁皇山。到梁皇山旅游首先看到的就是梁皇山南麓的梁皇寺。
梁皇寺原为葛洪炼丹的道教胜地,后来改为佛教寺院。南北朝梁时天下大乱,梁宣帝还在当小王(岳阳王)时避难来到今名为“稍场”的佛寺中,随同和尚念经拜佛,同时习文练武。传说,小王夫妇原有“根基”,又虔诚拜佛,于是感动上天,赠给一部天书,贴梁皇山岩壁上。小王住梁皇寺,每天上梁皇簪看望爱妃,经过天书岩脚,去时读一遍,回时读一遍,很快读得滚瓜烂熟,会顺背,也会倒背。有一天,平日暗淡的梁岩突然发出亮光,照见山前几十个村庄,寂静的金钟岩突然响起宏亮的“当!当!当!”声,在山谷中回荡不止,在梁皇簪前的岩岗突然发生地裂,开出一个门状的缺口。生性聪颖的小王马上意识到是“出山”的兆头,于是告别和尚、爱妃和旧臣们回京城,后来作了梁宣帝。
稍场佛寺因梁宣帝避难有出头之日,遂俗名“梁皇寺”。说到梁皇寺拜佛必有好报,人们纷纷去烧香、拜《梁皇忏》,因此香火旺盛,和尚迅速增加到“九十九个”。“梁皇寺和尚喝一顿粥,吓死阿弥岭一班鹿。”但稍场占地仅三十来亩。哪里能住得这么多和尚及前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唐武德(618—626)年间来了个江西风水先生,说隔坑山形像把太师椅,背高靠山好,侧低当扶手,中有“伏狮”,名曰“两龙戏狮”,地面开阔,朝向东南,前有鹿山、马鞍山,是块宝地。于是开始向坑东搬迁建大刹。成为宁海(包括今三门县)古时“金银铜铁”四大寺之一。
清同治十一年(1872)梁皇寺改为“拱台书院”,出了童伯吹等一大批民主革命志士。抗日时(1941)做过宁波专署监狱。解放战争时住过“三五支队”。
古老的梁皇寺,只剩下三间小屋。现在由元中和尚当首建造了一个高大的大雄宝殿和其他寺院用屋。
第一古樟
“浙江第一古樟”生长在前童镇竹林村东头。该村离宁海县城西南7公里,在宁海西站和宁海南门上车均能到达。
该古樟巨枝五杈分开,如五条虬龙盘旋而上,人称“五杈樟”据专家考证,此树年龄在1200年至1500年,树高18米,胸径15米,胸径为浙江樟树之二,木材蓄积量为浙江之最,是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有“浙江第一古樟”之美誉。它被列为宁波市“十佳古树名木”之首。
该树中空一内径6米、底土面积40平方米的大洞,构成一座可容纳10多人的天然木居。昔日常有村民在其中宴饮、娱乐,既可避暑纳凉,又可遮风挡雨。
前些年,由于村民在古树旁建房,堆放材料及任意攀援,
古樟曾一度生长不良。2002年,宁海县城乡建委和园林处根据宁波市人大代表要求抢救“五杈樟”的提案,拨专款3万元拆迁了树旁民居,用石围起一块180平方米的保护地,并对古樟上的白蚁进行了治理。如今,这棵古樟已重现生机,长得枝繁叶茂。
明星村屯
鹿山村因鹿山而得名。鹿山不高,因为形象像一头卧着的鹿而得名,10多分钟就到山顶。登鹿山顶,可以俯瞰古镇的全貌。极目远眺,青砖墨瓦,连绵的明清古建筑尽收眼底。
走在古镇的卵石小径上,路边是幽碧的流水,身旁是青砖墨瓦,那种古朴的味道越来越浓,让人不由沉静下来。鹿山村始建于宋朝末年,760多年来,童姓子孙合族聚居于此。青藤白墙黑瓦,石头镂花窗户,雕梁画栋门楼,苍凉中显现出曾经的繁华。古镇的明清建筑中,属于鹿山村的就有1300余间,其中著名的有“明经堂”、“群峰簪笏”、“职思其居”等。这些古建筑能经受住岁月的侵蚀而完整保存,与鹿山村民的集体保护是分不开的。一是村内很早就成立了古村落保护组织,坚持把古村落保护工作列入村三委会、村民代表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村级文保室,成立了义务文保队伍、义务消防队和夜巡队等,使古镇得到有效的保护;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古村落保护宣传,使村民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三是发动多方力量支持古村落的保护。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卵石小径构成了古镇的神韵,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自始至终,鹿山村民都一直开展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持这一神韵不失。他们对小溪按期清淤、修缮,不向溪中倾倒垃圾、污物,保持水流的清洁。2006年,有关部门在溪流里放养了红锦鲤、鲤鱼等,村民没有一个去抓捕的,反而自发地放养一些鱼类,鱼儿成群畅游的溪流也成了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给游客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村里积极消灭露天粪坑、迁养家畜,建设文体活动场所,建立环卫保洁制度,成立卫生保洁队伍,全面实施垃圾袋装化管理等。同时,投入10余万元,对村内的道路进行改造建设,并发动村民在植树节到鹿山公园进行义务植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鹿山村人与人的和谐也成为工作重点。多年来,鹿山村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采取多种措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例如该村将原来的操场改造成露天舞场,邀请专业的舞蹈老师,教村民跳秧歌舞。健康的文化活动逐步改掉了村民打麻将等陋习,为村民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