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景区 > 四川5A-4A旅游景区

970 国家4A级风景区 四川剑阁翠云廊

 

 

970.国家4A级风景区 [人在旅途中].翠云廊_1080P.旁白版_超清.mp4
970.国家4A级风景区 【好美啊!四川!】(23)穿越翠云廊_超清.mp4
970.国家4A级风景区 七曲大庙 翠云廊.ts
970.国家4A级风景区 剑门关 翠云廊4A级三国文化风景区官方宣传片_超清.mp4
970.国家4A级风景区 剑门关翠云廊宣传片 中英文.mp4
970.国家4A级风景区 四川翠云廊剑门关_标清.mp4
970.国家4A级风景区 文明中华行-20150531-走进剑阁之世界奇观翠云廊_标清.mp4
970.国家4A级风景区 畅行西部(二)46.剑门关与翠云廊_超清.mp4
970.国家4A级风景区 走进翠云廊,体味三国文化._超清.mp4

 

970 国家4A级风景区 四川剑阁翠云廊简介


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亦称“张飞柏”,位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和绵阳市梓潼县,以剑阁县部分为主体部分。剑阁县的翠云廊已建成国家AAAA级风景区。

中文名 翠云廊
名字由来 清初剑州知州乔钵的诗
地理位置 四川广元市剑阁县
所属地区 四川广元
景 点 古柏王、张飞井等
景区评级 国家AAAA级风景区
门票价格 50.00元
建议游玩时长 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基本简介
广义的翠云廊,分为西段、北段、南段,是指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路,在这三条蜿蜒三百里的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
据统计,剑门蜀道有古柏12351株,有规律地分布在344里的驿道两旁,其中剑阁境内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阆中17株,南江3808株,可见,主体还是在剑阁境内。
三百里翠云廊,精华在北距剑门关7公里的大柏树湾。狭义的翠云廊指的就是这里的翠云廊景区。翠云廊景区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之一,也是国家森林公园。三百里翠云廊最大、最有名气的几棵树都在这里。

名称由来
翠云廊得名于清初剑州知州乔钵的诗。
清康熙三年(1664),剑州知州乔钵在一首诗中写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从此,“翠云廊”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便成了这段金牛古道的雅名。
其实在此之前,这条道还有一个气派的名字,叫做“皇柏大道”。那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因此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所以这条道又名“皇柏大道”。

植树历史
翠云廊的形成,历经2000余年。随着古蜀道的开拓和驿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树,逐渐形成数百里的林荫大道。历史上翠云廊上有过七次大规模的植树活动。

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修筑阿房宫时曾在蜀中大量伐木,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就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蜀中百姓怨声载道,秦始皇为平民愤,倡导在驿道旁植树。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所以这条道又名“皇柏大道”。据林业专家考证,现翠云廊沿线胸径2米以上、树龄两千多年的古柏,应为秦朝所植,这是迄今所知这条路最早的植树记录。

蜀汉
第二次对翠云廊大规模植树的是张飞。相传张飞当年为巴西(今阆中县)太守,军政往来频繁。当时的剑州(今剑阁)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植树义务。今天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据考,翠云廊上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当是“张飞柏”了。

东晋
第三次是东晋时期。因道教兴起,人们重视风水之术,而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地,于是大量栽植“风脉”树,尚书郎郭璞为此写了《种松记》刻于石碑。这碑到了宋代,由于风雨剥蚀,当地人又请大文人苏轼重书碑文,今碑刻仍存武连觉苑寺内。估计翠云廊上胸径一米七八左右的古柏就是这时所植。

北周
第四次是北周时期,时人为计里程,曾在道旁每一里垒一土堆作标记,但这种方法容易被风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以一里一树计算里程。但当时以什么树计里,史无记载。

唐代
第五次是唐代。相传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杨贵妃喜欢吃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快马加鞭,连夜运送。为保持荔枝鲜味,令百姓沿途种植柏树,剑阁人民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栽补,使翠云廊初具规模。这一时间的翠云廊又被称为“爱情大道”。

北宋
第六次是北宋时期。据《宋会要辑稿·方域·道路》记载: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宋仁宗诏令:“自凤州(今陕西宝鸡陕西凤县)至利州(今广元),剑门关直入益州(成都)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这又是一次大规模植树,并且延伸到了整个蜀道。

明朝
第七次是明朝。明正德十三年(1518),广西人李璧任剑阁知州,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了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因而同治《剑州志》所载清人乔钵《翠云廊》诗序云:“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翠云廊从此形成了宏伟规模。
其实,以上所讲七次植树只是历史上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植树活动而已,剑门蜀道上差不多每个朝代均有植树,只是缺乏记录罢了。

植柏原因
古人为什么要植这么多古柏呢?首先是植树表道,起路标作用;二是以树计里,有里程碑的作用;三是保护道路,防止雨水冲刷路基;四是便于修栈道就近伐木取材;五是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阴避暑。

历代保护
翠云廊古柏能存至今日,与历代严令保护有很大关系。自有驿道和行道树以来,老百姓便以护路爱树为己任。这种优良传统沿袭到现在。山区人民把修桥补路、栽桑植柏看成一种美德,看成是为后人造福,因而也自有爱路护树的良好习惯。
历代统治者也都很重视对驿路驿树的保护。秦汉至唐就设有专人管理,到了北宋又颁布了管理行道树条例,据《宋史》记,南宋时还发布了“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的诏令。明代又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史载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在交接任时,相互要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作为一项政绩来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清代官府还常派差役沿路巡察护树情况。
1935年,由于川陕公路的修筑,古柏损坏惨重,民众甚为痛愤,后来蒋介石知道后,也下令在古柏上悬挂木牌,发出了“砍伐皇柏者枪毙”的禁令。建国后,政府十分重视对翠云廊古柏的保护,采取果断措施,禁止任何人砍伐,颁布了古柏管理条例,还先后三次清理登记、挂牌编号;对枯萎和处于危险环境的古柏进行了加固维护;每年都要进行群众性防病、治虫、补植幼柏等工作。
正是历代官民的保护,“三百里程十万树”的景致才得以形成,也正是历代保护措施的实行,才使翠云廊古柏延年益寿,更加生机盎然,茂盛苍翠。

景区看点
翠云廊景区不仅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之一,也是国家森林公园,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进入景区,靠108国道边,密集的古柏形态万千,风姿各异,翠碧连云。人们根据其长势、外貌和历史传说取了许多美好的名字。如以长势命名的“鸳鸯树”、“姊妹树”、“罗汉树”、“观音树”、“白象吞石”等;以粗壮命名的“状元柏”、“帅大柏”、“寿星树”等;以史典命名的“阿斗柏”、“望乡柏”、“石牛树”、“仙女树”等,真是“千姿万态羞雷同”。

古柏王
七曲山大庙北行不多远,就见道旁一棵巨柏,高24米,干粗6.7米,树冠覆盖45平方米,树龄2300多岁,苍劲挺拔,郁郁葱葱,这株古柏被誉为翠云廊上“古柏王”。

鸳鸯柏
鸳鸯柏,高18米,胸径1米,材积11立方米,两根粗壮的枝桠从同一树头上分出,形成一对鸳鸯交颈而眠,故名鸳鸯柏。传说此柏是剑门山区的一对鸳鸯鸟投胎转世,情人们来此祈祷,会更加恩爱。

天桥柏
天桥柏,高18米,胸径1米,材积10立方米,因巨型枝桠腾空横伸,犹如架在空中的桥梁而得名,相传是古时神仙上天的通道。

松柏长青树
松柏长青树,树高27米,胸径1.16米,材积10.9立方米。据专家考证,该树大约植于秦惠王时期,树龄已有2300多年。它树干似松,枝叶似柏,果实大于柏果,小于松果,既像松又似柏。1963年3月21日,朱德委员长视察翠云廊时指示,“要好好保护这棵松柏长青树”,“松柏长青”一名由此而来。据说邓小平、杨尚昆、郭沫若等也先后来此视察。1987年,经林科所植物分类专家鉴定,该树为濒临绝灭的古老树种,世界仅此一株,将其命名为“剑阁柏”,并公布为一级保护树种。

阿斗柏
三国蜀汉263年夏天,蜀后主刘禅(乳名阿斗)降魏,被押解洛阳路过此地时,大雨倾盆,便在此树下躲雨。到洛阳后,传出阿斗不思亡国之耻,乐不思蜀的消息,百姓闻后非常气愤,发怨于此树,便火烧刀削,天长日久,南侧的半边树干全部干枯了。民间以此树喻不思进取、难以成才之人,称之为“阿斗柏”,亦称“歪脖子树”。

夫妻柏
夫妻柏,高27米,胸径1.2米,材积17立方米。此树枝桠覆盖,虬枝交错,相拥而立,彷佛像一对情侣在携手并肩窃窃私语,互通情愫,人们称之为“夫妻柏”。据说,当地新婚和已婚夫妇都常来此祈祷,愿夫妻感情像此柏一样与世长青,白头偕老。

帅大柏
帅大柏。1963年3月21日,朱德委员长视察翠云廊,在松柏长青树前,一随行人员感叹地说,“这树真大!”一农民用当地方言介绍说:“前边还有一棵帅大的树!”工作人员问:“什么是帅大的树?”朱德委员长幽默地说:“帅大的树就是很大的树,像元帅那么大的树。”朱德委员长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棵荫天蔽日的巨型柏树,帅大树由此而得名。帅大柏高29米,胸径2.24米,材积33.9立方米,树龄2500多年,是翠云廊大柏树湾中的特大柏树之一。

张飞井
柏树林中,有一口水井叫张飞井。相传,蜀汉大将军张飞奉命北伐,至此烈日当空,兵士饥渴难受,战马嘴吐白沫,张飞命士卒四处找水,未有水源,心情烦躁,举拳猛喝一声:“渴煞我也!”拳头砸地,只见一股清泉从拳印中冒出来,缓解了饥渴。张飞又命兵士将拳头砸出的圆坑凿成一口深井,以供当地乡民饮用。百姓为了感谢张飞,将这口井称之为“张飞井”。

翠云廊石碑
在翠云廊南向门口,立有两块石碑,分别是1983年原国防部长、儒将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翠云廊”和1984年中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翠云廊”碑刻。

张飞石像
顺着小路向山梁上行,首先看到的是一尊石像,旁有一碑刻,记载为张飞次子张绍,其官至尚书,因植树护路有功,被后人刻像纪念。
也有人说,这尊石像就是张飞。蜀汉时,张飞担任巴西(阆中)太守,军情政务,羽书出川频繁,往往因剑门山势险峻,不识路径而耽误。张飞便命令士兵自阆中至昭化凿石开山,将羊肠小道扩建成一丈多宽的石板大路,在两旁栽植柏树,并严加保护。柏道不仅有利于行军,还方便了商贾和当地百姓的行走,后来百姓为感谢他植柏护柏的功劳,在此勒石塑像以示纪念。

李璧祠
翠云廊山梁上,有明代官员、学者李璧的祠堂——李璧祠,祠内有李璧塑像。李璧(?~1525),字白夫,号琢斋。武缘(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人,壮族。他弘治八年(1495)中举,曾任浙江兰溪县、仁和县教谕,也曾随章懋在南京讲学。正德十年(1515),他出任四川剑州(今剑阁)知州后,筑剑阁道,倡修学校书院,增设贸易市场。正德十六年(1521)升云南临安府同知。嘉靖四年(1525)调任南京户部员外郎,病逝于赴任途中。著有《剑门新志》、《名儒录》、《皇明乐谱》、《剑阁集》等书。
李璧就任剑州知州时,战事刚平,剑州城垣破败,民生涂炭,百业待兴。他劳以身先,教以身率,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尤其是倡导整修剑至保宁府(阆中)的三百里官道,组织民工在道路两旁补植柏树,颁布“官民相禁剪伐”禁令,功不可没。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州人朱彩撰写的《重修文庙记》中记载:“剑道植柏,盖武缘李公遗荫。”清雍正《剑州志》载乔钵《翠云廊》诗云:“两行古柏植何人?……传是昔年李白夫。”同治《剑州志》载:“古柏树万株,为璧所植。”李璧植柏、补柏、护柏的举动,对翠云廊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剑州人民为了怀念先后担任知州的李璧和杨如震两位德政卓著的父母官,于明万历八年(1580)在古城普安(剑阁县普安镇)修建二贤祠,并铸二公铜像供奉。后祠毁于火灾,清光绪十一年(1883)重建于古城小玲珑(普安镇小玲珑社区)内。后当地政府在此新建一祠,专祀李璧,以颂扬他植柏、护柏的功绩。

翠云楼
山顶上还有翠云楼。翠云楼是在古代烽火台遗址上兴建的有民间特色的楼阁。秦汉三国时期,曾为军事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为保护烽火台遗址,1992年,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修建此楼,供游人登高,它同时还是剑门林场观测火险的瞭望台。
登上翠云楼,可以眺望剑门七十二峰和翠云长廊的壮美风光。放眼望去,成片的古柏林枝叶茂盛,气势磅礴,郁郁葱葱,象一条翡翠飘带,缠绕着群山峻岭;又似莽莽苍龙,与剑门群峰交相相映,色勒出蜀道古朴雄壮的风貌。

社会评价
翠云廊,是举世无双的古老行道树,是蜀道上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汗水浇灌的艺术品,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象征。她不仅是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保护完好的中国艺术珍品,而且是全世界的瑰宝。“蟠根惊窜蟒,弱干识栖凤”,“老柏参天合,人行翠幄中”,“翠云坠蹬道,尤爱柏参天”。苍劲的身躯,留存了古朴风韵;翡翠的情怀,染绿了人们的胸襟。漫游在翠云长廊中,踏着古老的石板蜀道,想秦关汉月,吟唐风宋韵,怀历史之苍茫,感岁月之悠长。
翠云廊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科学家称古柏为“森林化石”,文物专家则视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文人墨客比之为“绿色长城”。外国专家赞为“举世无双的奇观”,“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比欧洲罗马大道优美”、是“世界文化遗产”等。
的确,无论如何赞美“翠云廊”都不过份,她不仅给人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更给以古蜀道无微不至的呵护,才使古蜀道有了良好的行驶环境及平整的路面。
翠云廊——当之无愧的蜀道明珠!

中外经典视屏库下载
中外经典视屏库 分库目录
中外经典视频库展厅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