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国家4A级风景区 【好美啊!四川!】(5)优雅的洛带古镇_超清.mp4 |
959.国家4A级风景区 成都市洛带古镇(四川游之十六)_超清.mp4 |
959.国家4A级风景区 游四川龙泉驿洛带古镇_超清.mp4 |
959.国家4A级风景区 走访洛带古镇,品尝各种美食_高清.mp4 |
959 国家4A级风景区 四川成都洛带古镇简介
洛带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 [1] 洛带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成都“东山五场”之一,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
洛带古镇是成都近郊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洛带景区主要包括洛带古镇核心保护区、金龙湖景区、宝胜原生态客家村三部分,呈现出“走进历史—回归自然—体验山水”的文化生态旅游格局。镇内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镇内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带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和客家博物馆、客家公园出名,是中国古代建筑“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
洛带古镇是四川省打造“两湖一山”旅游区的重点景区、全国重点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2006年11月28日,洛带古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文名称 洛带古镇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20000余平方米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 免费
著名景点 洛带会馆、客家博物馆、客家公园、燃灯古寺
历史沿革
得名
相传洛带在三国时就已有街,名“万福街”。后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景街”。“洛带”原作“落带”,其得名有两个来源:其一,传为三国时蜀太子刘禅在镇上玩耍,为捉鲤鱼而不慎将玉带掉入镇上一口八角井中而得名“落带”;其二,因此地有一“天落之水状如玉带”之河,故称“落带”。后逐渐简化约定俗成为“洛带”。“洛带”之名最早见于唐末五代人杜光庭《神仙感遇记》所载“成都洛带人牟羽矣”,说明“洛带”之名成于唐末以前。
沿革
秦灭蜀置蜀郡,洛带属成都县管辖。从秦至唐初,洛带为驿道上的重要驿站。
相传洛带在三国时就已有街,名“万福街”;后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景街”。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分成都县东置蜀县,洛带属蜀县。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分蜀县广都置东阳县,洛带隶属东阳县。
北宋皇祜年间(1049年-1054年)的《圣母堂记》里,称“洛带”为镇。 [1]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张溥所撰《灵泉县瑞应院祈雨记》有载:“府之邑灵泉,而邑之镇日洛带”;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编发的全国性地理志书《元丰九域志》(卷七)明确记载成都府灵泉县辖:“一十五乡,洛带、王店、小东阳三镇”。因而,洛带在宋初已成为地区性集镇,为“千年古镇”。 [1]
明洪武六年(1373年),洛带隶属简阳县。明末清初时期,移民运动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使来自于异乡的客家人在四川洛带生根。
1950年5月,解放军在洛带平息国民党残余分子发动的“三.三叛乱”。
1955年,定名为洛带区。
1976年,洛带划归成都市龙泉驿区。
20世纪90年代,洛带古镇主街上多为单位用房,如医院、银行、粮站所在地。
2000年左右,随着公房转私房的推进,大部分用房开始进入市场领域。
2005年左右,为迎接在洛带举行的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政府启动风貌复原工程对古街进行了统一打造,将民居打造成为规范的商铺,卷帘门更换为木质门板,共打造出485间商铺,并将“农资、建材、家电、五金”四大业态全部从古镇迁出。
2006年,洛带古镇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洛带古镇景区地处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 [1] 西距成都市区18千米,南距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11千米,距离成渝高速阳光城入口3千米、双流国际机场43千米,北距洪安火车站6千米。成洛路、成环路东西南北贯穿全镇,也是成赵公路、成洪公路、洛黄公路三路交汇处。
气候特点
洛带古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水质、空气均达国家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自然资源
洛带镇广植果树,林地面积22491亩,林地覆盖率35.33%(丘陵地区林地覆盖率55.6%),绿化率99.6%,退耕还林2222.4亩。镇东有三峨山,位于龙泉山北段,为川西平原东面的绿色屏障,山上有红豆木、古柏、松树、桂花、香樟等树种树龄大多在二、三百年以上。其中10余株红豆树最珍贵,据传是客家先民清初入川时从广东带来的红豆种,在这里播种,是客家先民念念不忘原乡的历史见证和寄托相思的象征物。
主要景点
综述
洛带古镇历史底蕴深厚,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一街七巷子格局千年未变。洛带古镇是成都近郊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镇,客家文化浓郁,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会馆”等明清客家建筑群50余万平方米,四川客家家风馆等各类客家展馆祠堂50余个、客家婚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伤心凉粉、油烫鹅等知名客家美食20余种。
洛带古镇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尤以“四馆一园”(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和客家公园)、燃灯古寺为著。其中,2006年5月25日,洛带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位于洛带老街上街南侧,占地面积2712平方米,建筑面积2499平方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因崇尚佛教禅宗的创始者六祖慧能(被誉为“南华道人”),又名“南华宫”。后失火,烧毁各主要殿堂,仅存大门戏楼及前院坝两边厢房耳楼。光绪九年重修全馆,建国以后改作粮仓,多有拆除和添建,继而由洛带公社使用。
广东会馆座北向南,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复四合院结构,总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广东会馆大殿石柱上有楹联多副,其中“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最能反映出客家移民拓荒异乡、艰苦创业和思念故土之情。而现代客家画家(龙泉西河镇人,国家一级画师)邱笑秋为广东会馆创作并悬挂于中堂的一副对联“叭叶子烟品西蜀土味,摆客家话温中原古音”,刻画出了客家人扎根四川后既溶于巴蜀文化,又以“宁卖祖宗田,不丢客家言”的祖训顽强传承自身国文化的精神特质。广东会馆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会馆之一,其风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绝无仅有,是洛带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又名禹王宫,位于洛带镇中街,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捐资修建,供奉大禹,是清代填川湖广(今湖南、湖北)人联络据点。会馆座北朝南,依中轴线对称布局,由牌坊、戏台、耳楼、中后殿和左右厢房构成,全贴金装饰,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馆内天井无下水道,但即使街上洪水漫涨,湖广会馆不会淌水漫延,为湖广会馆的一大奇迹,民间传为大禹保佑之故。 [13] 会馆于民国元年(1912年)毁于火灾,民国二年(1913年)重建。
川北会馆
川北会馆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原址位于成都市卧龙桥街,1998年迁建至洛带镇正兴村,为旅蓉川北藉商贾聚会联络据点,现仅存大殿、戏台,戏台为二层,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雕花门窗,顶饰藻井。迁建后的川北会馆占地约3330平方米,四合院布局,由山门、戏楼、正殿和庭院组成。山门、戏楼房顶为歇山式,正殿为穿逗式架梁,单檐歇山式屋顶,筒瓦覆盖。建筑部位的木雕、石雕刻技精美,为典型的川西神庙建筑风格。
江西会馆
江西会馆位于洛带镇江西馆街,原名“万寿宫”,座北向南,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由江西籍客家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捐资兴建,供奉赣南乡贤神祗“许真君”,为清代填川江西人联络据点。江西会馆为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由大戏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江西会馆在整体布局和建筑美学方面都颇有价值,在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还有小戏台,为四川会馆中独有。
燃灯古寺
燃灯古寺是成都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名“信相祠”。隋唐时期建寺。到了唐代,法润禅师及悟达知兀国先后在此修行,在大师的主持下,信相祠声名渐起。宋朝时期,真宗皇帝钦赐寺名“瑞应禅院”。清代以来,因为寺内供奉燃灯佛一尊,改称燃灯古寺。文革时期,燃灯古寺曾遭遇冲击。后来因客家人祭祖的契机,上传下方师父来到了燃灯寺,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废墟上重建寺庙。十几年的耕耘,历经岁月的洗礼,燃灯古寺香火重燃,再度兴盛。
燃灯古寺寺庙内保存了大量的历代碑刻和楹联。寺内的佛像全部用纯铜铸造。燃灯古寺占地达18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燃灯古佛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