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景区 > 甘肃5A-4A旅游景区

25 国家4A级风景区 甘肃榆中青城古镇

 

 

25.国家4A级风景区 倾国青城--甘肃青城古镇.mp4
25.国家4A级风景区 榆中县青城古镇特色小镇宣传片.mp4
25.国家4A级风景区 甘肃兰州青城古镇AAAA旅游景观视频_标清.mp4
25.国家4A级风景区 畅行西部(二)30.青城古镇_超清.mp4
25.国家4A级风景区 青城古镇AAAA旅游景观汇报.mp4
25.国家4A级风景区 青城古镇城隍出府.mp4
25.国家4A级风景区 黄河古镇青城.mp4

 

25 国家4A级风景区 甘肃榆中青城古镇简介


青城镇位于兰州黄河下游50公里处,地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陆路距离兰州市约100公里,白银市25公里,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
2016年10月14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中文名称 青城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 下辖地区 14个村 
电话区号 0931 面 积 137.56平方千米 [2] 人 口 19132人(2017)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气候

中国名镇
青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3年,荣膺“中国十佳最美风情小镇”,青城古民居建筑群落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城河村入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014年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基本概况
青城又名一条城,青城镇位于榆中县最北端,黄河南岸,距兰州90公里、白银25公里;总面积137.56平方千米,所辖14个村7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132人(2017),总耕地面 积1.44万亩,人均耕地0.64亩。青城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狭长地带,属典型的黄河谷地;这里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气温10.2℃,年降雨量300毫米,无霜期190天。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全镇拥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烧秦烩、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青城长面、糁饭、陈醋和酸烂肉等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都可以让游人流连忘返。

条城
青城镇位于兰州黄河下游50公里处,地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陆路距离兰州市约100公里,白银市25公里,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自古以来是西北商贸集散地。青城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据史料记载,唐朝在此修筑垄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垄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

水烟发源地
青城镇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水烟业的兴起,鼎盛推动了古青城加工业、运输业、商业、教育、文化和建筑业的发展。这里曾经人才荟萃,教育发达,文化兴盛,民风淳朴,被誉为“风雅青城,仁义之乡”。
据统计,仅清代一朝,青城镇就涌现出进士10名,举人数百名。

文化遗产
全镇拥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烧秦桧、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韵味十足,青城长面、糁饭、陈醋和酸烂肉等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都足以让游人流连忘返。兰州青城水烟制作技艺、道台狮子、西厢调等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史

青城镇党委、镇政府面对众多的文物古迹,以“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基本思路,依据《文物保护法》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文物古迹的宣传保护力度。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文物古迹对卉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保护文物古迹的行列中来。使现有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此外,从2001年开始,政府多方筹资,先后对高家祠堂、青城书院、罗家大院等古建筑采用原址、原貌、原材料修复其完整性、真实性,恢复其传统的自然风,打造黄河第一古镇。使青城成为兰州、白银大都市圈内最具有魅力的生态观光与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原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原兰州军区政委喻林祥上将(现任武警部队政委)等党政军领导曾专程到青城考察。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黄河浪》中大量镜头在古镇青城取景拍摄。著名演员斯琴高娃、陈逸恒、田成仁、沙景昌、张兆北和多次出演王光美的郭红以及于月仙、唐静、席于立等演员曾到青城镇参加电视剧拍摄。《老柿子树》中的“青城县船湾镇”即为青城镇。这使得青城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鲜明黄河风情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以“青城水烟”为题材的3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古镇》已进入筹备阶段。这也是甘肃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现在荧屏上。《黄河古镇》主要以“青城水烟”为主线,讲述了1900-1937年,在青城古镇发生的与水烟相关的故事。故事将围绕青城两个水烟大户三代人的恩怨展开,以此来反映“青城水烟”这一甘肃地方工业从兴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剧中人物80%都有原型。青城水烟虽闻名遐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黄河古镇》就是通过“全景式”的拍摄视角去记录这一古老的工艺,包括水烟的制作、销售等,以此弘扬甘肃省独有的青城文化。
在史学界引起轰动的“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之说,使黄河古镇青城引起了各方关注。2007年4月5日(清明节),甘肃省明清史学会联合李氏后人在青城镇苇茨湾村龙头堡子为“闯王之墓”立碑揭幕,并举行首次公开祭奠仪式。此外,他们还初步计划将在青城苇茨湾村建成李自成陵园,陵园将包括纪念堂、雕像等建筑,以纪念、旅游为一体,将极大提高青城的文化知名度。
据“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提出者、当地70多岁的退休测绘师、历史研究爱好者罗士文介绍,根据当地流传久远的口头传说,他先后多次踏访榆中青城、白银武川、靖远北湾一带的李氏后人,并最终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研究,他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龙头堡子山下。
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论点一经披露,立刻引起各方关注,并同时给明清史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成为闯王之死的又一历史新说。2005年8月14日,在兰州参加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等专家专程赴榆中青城考察,查阅了《李氏家谱》,踏访了当地传说中的闯王之墓,认为值得研究。
对李自成史事研究颇深的常福元先生著作《李自成陕北史事研究》中,对《李自成兵败归隐榆中青城》进行了肯定,指出李自成归隐青城具有可能性。常福元先生在这本书中以《关于李自成归隐甘肃青城问题的探讨》为题,专门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四点理由。常福元先生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后认为,当时清朝的注意力在南方,西北是清人统治的薄弱地区,因而李自成兵败后会选择西北落脚,而且李自成了解甘肃榆中的人情地理,有一定的人事基础。另外,他认为,青城有奇人隐士生存的历史,也有利于隐居的环境,并且青城李氏多,李自成可以得到族人的掩护照顾。

景点简介

青城书院
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一百多年的历史培养了大批优人才,其中翰林1人,进士10人,文举23人,50多位武举人及许多贡生。是兰州六大书院之一。古镇还有多处明清时期的民居和城皇庙内的古建筑。青城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待于进一步去挖掘开发。

青城隍庙
原址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39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一条城守备军指挥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为城隍庙,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大殿保存基本完好。集资修复了门楼及戏楼,这里成为当地人们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

罗家大院
为四合院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是典型民俗文化博物馆。院子中有当年水烟作坊、水缸,石桌和满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二进院子陈设有刺绣、灯笼和一些小物件。院后花园里有一处荷塘,荷叶碧绿,生机勃勃。电视剧《老柿子树》在此院拍摄,成为剧中四个儿子居住的场所。
百亩荷塘
碧叶连天,蛙声阵阵,微风过处,留下一缕清香,这是朱自清生活中的荷塘月色,这如今已成为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千亩荷塘的真实写照,荷叶尽情地舒展着身姿,落在荷叶上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荷塘位于兰州榆中县青城镇的建亭村和三合村,这一带数百亩的荷塘是近几年来发展的新兴产业。盛夏季节,水面的荷花随风摇曳,阵阵清香扑面。荷池中各种鱼类的养殖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每逢节假日,都市的垂钓爱好者成群结队,在荷池边垂钓,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高氏祠堂
甘肃条城高氏祠堂位于素有“陇上平遥”之誉的千年古镇——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主街道旁,被甘肃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祠堂临街坐南向北,落成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大殿中梁题辞记事可考:上书“大清乾隆五十年岁次已巳仲吕月下浣吉日创建,第六世之孙高登、高官七世孙希、良翰众孙文、弟、武翰等敬立,水木匠祁成元等,画工陶理作等,石匠冯大科,泥水匠陈国祥、梁子林等”。据谱记,乾隆五十年间,公请贡生九世祖高秉信和其子十世祖高登、高官(四世祖高锐第六世之孙)及其孙十一世祖高希翰、高良翰、高文翰、高弟翰、高武翰父子祖孙三代创修祠堂上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山门三间。道光十八(公元1838年)公请十一世祖高登泰、高翔翰、高其明重修家祠山门移前,中修雨廊、过庭、牌厦。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公请拔贡高钰、高丕麟、高继和、高崇信等协力彩画家祠。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武举高中、高仲魁铸立铁旗杆一对,武举高凌枢立木旗杆一对。
祠堂一进三楹,由山门、过庭、雨廊、大殿组成。总体方案为方形八卦,院内四合小院成四宝聚珠之势,左右对称,东西各设厢房和耳房。山门为悬山顶砖木结构,青瓦朱门,脊高檐飞,正中悬挂“高氏祠堂” 四字匾额,门外有镇宅石狮子二座,旗杆二枝,坐南向北,耸立街心。进山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两米多高的石碑(碑文见后)一座,过小院直入过庭,过庭、雨廊均为歇山顶式,庭内厢房照壁上,分别写着家训格言和绘有孝道图画。雨廊横梁正中悬挂一幅三尺见方匾牌,上写端庄秀丽的“进士”二字,旁书“咸丰钺次癸丑会试中贰第一百六十三名高鸿儒”、“署理甘肃兰州府正堂加三级纪禄五次王”。穿过雨廊直入大殿,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为重檐结构,大殿内地面铺设二公分厚木板,正面墙壁正中为彩绘高氏先祖画像,前面供桌中间摆放着“高氏门中列祖列宗之神位”的精致牌位,周围以鲜花、香烛、供品配饰。殿内东西墙上张贴着赞词,(附后,《恭题》)。整个建筑构想精妙,造型古朴典雅,布局奇巧别致,严谨凝重而又不失宽敞大度,尤其是砖雕壁画,可谓匠心独运,其构图奇异瑰丽,画面生动多彩。其中山门里侧有两幅“虞舜感动天地”和“庾黔娄尝粪祈祷”二十四孝故事砖雕刻绘图,工艺十分严整精美。前后两过庭右侧有一尺许粗的古柏,根为一体,三尺高左右分杈相依相携直插两檐夹缝天外,百余年来不用管护,其自然枝繁叶茂,刚劲挺拔,傲然独立,望之使人肃然,其冥冥之中之所昭示,常常使后来之人顿生悠远而深广的无限遐思。紧挨祠堂之左侧有重檐悬山顶式莹门一道,进门直入,拐入祠堂后先祖墓地,也可从祠堂大殿旁小门进入墓地。据谱记,此处系始祖殿候原配晋氏始祖母及其以下二至八世祖之坟茔。坟地有六等嘉禾章清封承德郎前陕西长武县知事高公字显庭墓志铭石碑(碑文见后)一座。据高氏老人回忆,祠堂和莹地西侧是规模恢宏的“福堂”,进山门为宽敞院落,碗粗桑树错植相间,东西各为五间厢房,坐南向北三间大殿,殿内供奉着财神佛祖。重檐山门十分气派,门上方正面悬勒“高氏福堂”四字,背面悬勒“降福孔阶”四字,和祠堂匾额一样均为清光绪乙酉年举人高显庭书写。整个福堂由十二世祖中铧高树楠、西铧高克仁、东铧高丕映共同倡议,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修造完成,与祠堂互为映衬、浑然一体。
高氏祠堂、福堂的相继建成,为纪念先祖,启迪后昆,昭示晚生,整肃族风,挞恶扬善,和谐家族社会,传承孝道文化,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爱国精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健在的高氏老人们回忆,因为祠堂盖在高氏祖墓茔地之前、福堂之侧,所以每年清明和农历七月十五日祭奠先祖时,祠堂、福堂内外十分热闹,门口旗杆上飘着鲜红旗帜,所有房屋都张灯结彩,双唢四鼓吹吹打打,殿内香火燎绕,果酒飘香,殿外爆竹声声,人山人海,对河两岸加上五沟十三庄的高氏子民,手提祭品,扶老携幼,家境较好者乘坐轿车或骑马,先后来到祠堂聚会。良辰时刻,公推家长在助理季首的主持下,先行祭奠先祖之礼,由各村庄德高望重的大辈们按次序进入坟院墓地,摆好事先宰杀制作的猪羊等供品,焚香化纸,跪拜祈祷,宣读祭文,祝告祖宗,以祜后生。礼毕,按大小远近顺序到福堂内吃祭祖之份饭,由于人丁众多,场面十分壮观,虽然略显拥挤,但规矩严明,秩序则有条不紊。饭后为家长例会,由公推的宗族家长与各地宗族长者聚集厢房议事,除公布祠堂收支、推选家长、修订族规外,特别重要的一项是对一年中各村庄家风状况、老人瞻养、孝悌遵训、乐善好施、子女读书等状况进行禀报评比,从中推选排出几名孝敬父母、读书有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孝子、烈女典型和不学无术、为害乡邻、虐待老人、不遵守家规的逆子恶少悍妇,当场执行高氏传统族规、家法。对值得赞扬者有的授于称号,有的披红挂花予以旌表;对需要惩罚的喝令拿下,由执事壮汉将其五花大绑,押在过庭(也叫论理庭)之中,壮汉手持事先准备好的柳条,在主持者历数其劣行,宣布惩戒形式后,当众执行家规,施以鞭刑,直至进行到一定程度,本人告饶并发誓改好时,准其跪请本庄大辈老人出面作保,询问众人可否允许,主持人才可训戒几句罢休。至此一年一次的祠堂祭祖活动即告结束,人们或收拾返家,或逛街购物,一路上的话头说笑均为某某披红挂花光荣、某某挨打受刑丢人之类。大人们则因势利导、谆谆告诫,循循善诱,晓以利害,诫后生于以往;子女们则刻骨铭心,望而生畏。从而达到了祭祖育人之功效,所以每当快到清明、七月十五祭祖时节,各村庄凡是有一些恶行的后人,都十分惧怕,一方面赶快改邪归正,另一方面则请人到家长处求情说话,避免当众丢人脸面。条城高氏的家规一向以严明而著称,直到民国之后,施刑责罚做法稍有放松。
高氏祠堂的管理由各庄推选的会长负责,平时委托一些无拖累、善操心的成年人住守,祠堂的维修管理及祭祀费用来源:一是读书做官获得功名之高氏自愿资助,二是靠当地高氏富户的资助,三是祠堂积累或放贷吃息,或置地收租,四是各村庄按高氏人丁数量的摊派。所有收支状况都有专人记载,均在分家长会议上公布议定。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高氏祠堂仍由高姓家族派人看管使用,修缮保护。人民公社化后,福堂被税务所占用,“文革”中,青城人民公社将祠堂以2700元卖给青城供销社当作仓库使用,坟地被夷平,划给村民当宅基建房。后来祠堂山门被供销社拆除用二扇铁门代替,福堂全部建筑被税务所拆除建成三层办公楼,其余建筑设施均遭到破损丢失。
“文革”后,高姓家族子孙先后出资48092元,将高氏祠堂从青城供销社赎回,进行了整理修复。1997年10月,高家祠堂被榆中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省、市、县、乡和文物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02年4月11日,高氏族人成立了祠堂维修扩建筹委会,先后自愿捐款17万元,贷款1.6万元,省文物局拨款6万元,于2002年开始扩建维修,先后完成了大殿过庭厢房补修、山门和院内四角三间耳房重建、壁画砖雕修理、地坪整修、全面彩绘等项内容,使其恢复了昔日的原貌风采。2003年7月5日,省政府以甘政发(2003)63号文件“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6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明确确定将位于榆中县青城镇城河村建于清代的古建筑“高家祠堂”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17日,成立了“条城高氏祠堂管理委员会”,在省、市、县、乡和文物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集高姓宗族之力,不断加强对高氏祠堂文物的保护和完善,不断丰富高氏祠堂的文化内涵。收集挖掘了一些贵重文物,如十八世孙白银高家台子高生河捐送的祖传六世祖高宁支系祖宗神灵牌位影和“名门寿母”匾额一幅、“懿范出名门天河大姓荣生五桂崇甲第,令仪钦寿母婺宿灵辉庆集三多近珍从”板对一幅,予以展出;填充了高忠诚编撰的“高氏历史文化百幅图解”、“高门广被仁雨德风源渤海,氏墙固植清辉雅范炳青城”板对一幅、“高氏颂—怀祖”大幅条框六幅、《蓨城高氏公祭先祖大典文集》一本和高志武编的《条城高氏文化》初稿一本;山门外临街立起了“高家祠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座;山门正中悬挂起由高占祥书写的“高氏祠堂”木匾一幅;茔门上方悬挂起由高昌礼书写的“高氏祖茔” 匾额一幅;过庭正中悬挂起高立峰主办恢复的清道光皇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圆匾一幅、高建苑出资恢复的“进士及第” 匾额一幅;大殿门前对柱上和对门雨廊檐下悬挂起高昌礼书写的“为武圣人灵宣昭代,合渤海君庆荷神恩”板对一副和“光前裕后”、“木本水源”匾额一对。在2006年9月举行的兰州市青城古镇文化艺术节期间,陆浩、陈宝生、李发伸等先后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4月5日,在祠堂成功地举办了一次隆重的“公祭高氏祖先居陇五百周年大典”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高氏祠堂已成为甘肃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高氏子孙寻根祭祖、感受亲情的一个场所,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一个圣地,是闪耀在陇原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中外经典视屏库下载
中外经典视屏库 分库目录
中外经典视频库展厅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