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6.国家4A级风景区 北京中山公园美景_高清.mp4 |
896.国家4A级风景区 北京古建园林《中山公园—社稷坛》_高清.mp4 |
896.国家4A级风景区 北京天安门西侧有个中山公园带你进去转转.ts |
896.国家4A级风景区 紧邻故宫的中山公园 是我童年第一次来初识北京 留下记忆的公园_超清.mp4 |
896.国家4A级风景区 这里是北京中山公园的梅园,一生能有几次看到如此美景!_超清.mp4 |
896.国家4A级风景区 霞霞的北京之旅,北京中山公园一游。_超清.mp4 |
896 国家4A级风景区 北京中山公园简介
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占地23万平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1988年,中山公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精品公园。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9年5月6日,首届北京牡丹文化节在延庆开幕,即日起至5月30日,市民可在中山公园等6个园区细赏国色天香。
中文名称 中山公园 外文名称 Zhongshan Park
地理位置 北京东城区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22.5公顷
开放时间 7:00-18:00 景点级别 AAAA
门票价格 成人3元学生半价(郁金香展期间除外)
著名景点 社稷坛;唐花坞;习礼亭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北京市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春夏秋季最佳 建造时间 1421年
发展历史
中山公园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
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了社稷坛, 开始募集捐款。
1914年,在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也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
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对普通民众开放,公园开放前,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
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和其他建筑,社稷坛的戟门也被改为殿堂。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的拜殿。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
1928年,孙中山先生死后曾在此停放遗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在辟为中央公园后,除保留社稷坛外,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园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移入园中,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名石。
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改为北平公园,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园。
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中山公园的名称,沿用至今。
1988年中山公园被中国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布局
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格外庄严肃穆。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提议并主持改名为中山堂。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长青园位于社稷坛东边,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这其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西边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
公园内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于1917年迁入。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习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习礼之地。
主要景点
社稷坛 社稷坛祭坛(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内坛核心区,正方形、三层,高0.96米,上层周长15.95米,中层周长16.9米,下层周长17.85米,四面各设四步台阶,青白石砌筑。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称“江山石”,社主高三尺五寸,上锐处中高四寸二分,下方一尺五寸五分,埋入土中,与土平。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坛台四周建有矮墙,也称壝垣。壝垣总周长230.4米,高1.36米,厚0.65米,明朝初建时是用砖砌墙,后涂上青、赤、白、黑色。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将壝垣改为用四色琉璃砖、瓦砌成,与坛台相呼应。壝垣四面各有一个棂星门,白石筑成,门洞高2.8米,宽2.55米,门柱高5.45米,门槛高0.18米,每门原有棂星式朱漆门两扇,今日已无存。 [5]
习礼亭 习礼亭位于南坛门南侧,为黄琉璃瓦顶,六角形,建在两层台基上,南北两面石阶,北阶3步,南阶6步。上层台基为石质,台高0.65米,围长22.32米。亭为单檐攒尖,黄琉璃瓦屋面,金龙仿心旋子彩画,朱棂门窗,面北一方为隔扇门,其余为槛窗。下层台基为砖砌,台高0.63米,围长35.76米。该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址在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是明、清两朝专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贡使等演习朝觐皇帝礼仪之用,故名习礼亭,亦称演礼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鸿胪寺被焚,此亭幸免。不久英军强占鸿胪寺做操场,清政府被迫将习礼亭迁至户部街礼部衙门院中。清末,礼部改为典礼院。1912年典礼院为盐务署占驻,1915年4月移建此亭到中央公园。
保卫和平坊
保卫和平坊坐落于中山公园南门内,是一座宽17米,高10.9米,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镏金的大字。碑坊原建在东单北大街北西总布胡同西口外的大街上,原名叫“克林德碑”坊。
克林德之死成为列强向清政府进行威胁、讹诈的借口,他们把此事列入《议和大纲》的补充条款,要挟清政府要在克林德被害处树立与其品位相当的铭志碑坊。北京当年6月至1903年初按德国要求,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这个石碑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协约国的提议下,将碑坊移建到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内,改为“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左右石匾分别刻有移建时间,西边刻有公历“一千九百十九年三月十五日”,东边刻“中华民国八年三月十五日”。1952年,为了纪念在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将“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更名为“保卫和平”坊。 [7]
拜殿(中山堂) 拜殿(中山堂)位于祭坛北,是社稷坛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拜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黄琉璃瓦屋面,饰金龙合玺彩画。台基高0.87米,建筑面积950.40平方米。是皇帝祭祀日遇风雨行礼的地方,据载明代以前历代社稷坛均不设拜殿,明太祖朱元璋觉得这样有失帝王威仪,便下旨兴建拜殿。《北京古建筑》一书载:“史料中未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可能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因此,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建筑。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这里停灵,1928年河北省政府和北平特别市政府决定将拜殿改为中山堂。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先后召开过四届、十二次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隆重举行孙中山诞辰和忌辰活动。
神厨、神库 位于五色坛西南角。神厨、神库各5间,神库在南,神厨在北。台明高0.36米,共678平方米,均为悬山黄琉璃瓦屋面,金龙枋心旋子彩画。神库用于安放太社、太稷神牌、神龛及有关各种陈设、祭器等物品。每到祭祀时,将神牌请出,将各种陈设、祭器、案桌等按位次安放在五色土坛上,祭祀后收回安放原处。神厨为制作祭品的处所,并存放各种厨具。 [9]
格言亭
位于北坛门外,全亭为白石筑成,直径6.6米,高约8米,亭外四周有栏杆围绕。栏杆是以12个球型石墩分4组,每组3个,中间用铁管相连,四周有出口。8根石柱内侧刻有先人格言一则,
东侧二柱:朱子之言曰: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孟子之言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西侧二柱:子思之言曰: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阳明之言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南侧二柱: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武穆之言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北侧二柱:程子之言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孔子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些格言寓意多为治病救人,故又称药言亭或药石亭。此亭为1915年朱启钤的好友、时任总统咨议雍涛,出于既可规戒世人,又可增添景观之由,捐资兴建,是全园唯一一座西洋式亭子。原建在南大门内,后因建“公理战胜”石坊,1918年移至此处。1955年8月因认为这些格言不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公园奉令将格言亭八根石柱上的字迹全部磨掉。
松柏交翠亭 由长青园南垂花门出来迎面有一座小山,建有一重檐六方亭,该亭建于1915年,是当时公园董事会主席朱启钤提议修建,称“松柏交翠亭”。松柏交翠亭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筒瓦屋面,下檐柱间设靠栏坐凳,东西两面出入,与甬路衔接,环亭堆置太湖石点景,山上遍植油松。山石系日本专家堆造,构思、手法、布局别具特色。1930年7月经朱启钤提议将亭子的灰筒瓦顶改换为绿琉璃瓦顶,当时共用琉璃瓦4491件。亭子油饰一新,配以苏式彩画,金粱题写亭额“松柏交翠亭”。 [11]
唐花坞
唐花坞始建于1915年,当时为砖木结构,建房14间,整体为飞燕展翅形式。1936年、1964年先后多次修缮,1970年因园内重点工程拆除了其前面的山石,1992年5月进行了全面修缮。修缮后的唐花坞保持了原有的飞燕展翅造型,两翼屋面加高,方便采光,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整组建筑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屋面脊吻、蹲兽皆全,下饰红柱、红门窗,盝顶中间和重檐之间镶彩色玻璃。南面为正门,悬挂着董寿平手书“唐花坞”匾额。门内中央有一涵水石1座,产自易县西陵山中,石上长有绿苔非常可爱。涵水石后有一座似桥状廊子,红漆门楼,门楼上悬挂一块“玉堂富贵”匾额。东、西两侧各建8间花房,为半壁式,两端均有门。
取名唐花坞的原由是:“唐”与“煻”通,“煻”是用火烘焙的意思。“唐花”,即是在暖房里培育的花,亦叫“堂花”。《燕台口号一百首》有句云:“最是唐花偏烂漫,却烘地窖借春开”。唐花坞是公园内常年展览花卉的地方,多年来公园运用花期控制技术,使牡丹、梅花、迎春花在腊月同时开放,成为京城花事一景。
古柏
中山公园古树名木以柏树为主,按类别可以分为侧柏和桧柏,共计602株,此外还有4株古国槐和6株名木云杉。园内古柏大多为明代初修建社稷坛时种植,采用坛庙园林的种植手法,围绕坛墙四周规则排列,株行距统一,纵横排列。南坛门外的粗壮古柏为辽代兴国寺的遗物,历经千年,故称“辽柏”。中山辽柏是北京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柏树。 [13] 。
兰亭八柱亭
位于唐花坞西侧。亭内有一块石碑和八根刻有文字的石柱。石碑高六尺,宽五尺,厚一尺,正面刻有晋永和九年《兰亭修褉图》及《题记》,阴面刻有清高宗御制诗,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中的一个景点,1917年从圆明园购买运来。为保护文物,添置景观,在坛外仿圆明园“兰亭”之形建造。亭面阔5间,进深3间,为七檩歇山、黑筒瓦过陇脊屋面,单檐,四周围廊,檐柱间下设木坐凳,金柱间安装门窗,台明南、北两面筑三步如意台阶。1924年修建长廊时,该亭东、西两端与长廊衔接。“文革”初期,“红卫兵”增曾勒令拆除此碑,公园管理处为保护文物,用三合板木罩护住碑体,木罩外涂漆做成毛主席语录牌才得以保存。1971年公园恢复景观,将在“社左门”内存放了30年之久的珍贵文物“兰亭八柱”清理出来,与碑一起重建兰亭八柱碑亭。新建亭子位于唐花坞以西,连接长廊的西端,攒尖重檐,孔雀兰琉璃瓦屋面,上有黄色宝顶,斗拱为上檐7踩,下檐为3踩,檐柱为八棱水泥柱,金柱为原石柱,亭中树碑屏。亭子台基高0.58米,南、北设垂带台阶各四步,东面与长廊相接,檐柱为红色,一字枋心旋子彩画,建筑面积101.57平方米。亭子南额方之上悬清高宗御题“景自天成”、“引派涵星”匾。
“兰亭八柱”上所刻的是我国历朝书法大家柳公权、虞世南、楚遂良、董其昌、冯承素及乾隆帝临摹的《兰亭集序》帖。2009年公园加玻璃罩予以保护。
宰牲亭 宰牲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为祭祀时屠宰牲畜处所,故名打牲亭、宰牲亭。此亭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屋面,建筑面积143.7平方米。明清时期,亭北、西、南有矮墙,与内坛墙相接。北有宰牲院门,为歇山黄琉璃瓦屋面。亭南有奉祀署用房,东、西房各3间,水井1口。亭周围墙及奉祀署用房因残破不堪于1914年建园时拆除。古井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六方形,井口、水井盖板为青白石砌筑,井水供祭祀时清洗、蒸煮祭物用。
四宜轩 四宜轩原为社稷坛时期的关帝庙,庙舍4间,砖木结构,建筑为硬山黑瓦顶。1919年改建时与后檐衔接横建房3间,建筑面积38.2平方米,后改为临时集会之处所,取名四宜轩。
茅草亭 1914年9月,利用拆除的宰牲亭矮墙及奉祀署的旧房垣渣土,在西坛门外稍北处堆成土山,山顶建茅草亭。亭方形,茅草顶,用旧檩、椽子、木枋建成,因年久糟朽于1948年倒塌,1954年10月重建。1956年将茅草顶改为石板顶,亭内四周设座凳,环亭遍植花木。 [17]
中山像 中山像位于“保卫和平坊”正北处,铜像高3.4米,重1.8吨。基座高1.6米,为黑色大理石贴面。正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书写的“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题字。纪念铜像是1983年3月由54位北京市政协委员提案,为纪念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而立。经北京市委批准,1985年初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决定推荐市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竹韶主持设计,北京机电研究院铸造所铸造。基座制作由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完成,铜像广场绿化由北京园林设计所设计,中山公园施工。1986年11月12日举行了落成揭幕式。铜像为孙中山站立姿势,形象逼真的表现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伟大民主革命家的领袖风度。
石狮 石狮位于南坛门外两侧,与习礼亭相对。这对石狮是1918年河北大明镇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捐献。两个石狮重8800余斤,为蹲坐式,昂首挺立,雄俊有神。西侧石狮基座地上部分高47厘米,宽63.3厘米,长93厘米;石狮高199.5厘米,背宽72厘米。东侧石狮基座地上部分高49厘米,宽64厘米,长95厘米;石狮高205厘米,背宽79厘米。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公园职工为了保护石狮,就地挖坑掩埋,直到1971年才挖出来,安置在南坛门外,供游客观赏。 [19]
愉园 愉园位于内坛东北角,占地面积7230平方米,建筑面积614平方米。1980年为扩大公园游览面积,将内坛东北角的育花温室迁到天坛花圃,就地修建这一主题景区。这里是供游客观赏名贵金鱼的园林景区,因“鱼”与“愉”谐音故取名愉园,意谓赏鱼之园。整个景区坐北朝南,前部为庭院绿化区,中部为园林建筑金鱼观赏区,后部为金鱼养殖区。建筑为民族形式,采用中轴线两侧均衡式布局,前面正中为重檐蓝琉璃瓦屋面八方亭,东面为单檐筒瓦屋面正方亭,西面为单檐筒瓦屋面长方亭。三亭均悬亭额,东亭“倚霞”,西亭“流云”,中亭“览粹”,由著名书法家陈叔亭书写。三亭以38间半壁廊相连,廊上嵌有金鱼展窗34个,内镶衬玻璃缸展金鱼供游客观赏。廊东端壁上嵌有“愉园小记”石刻一方。廊中、东、西建垂花门2座,东为双垂花门,西为单垂花门。廊前正中有观鱼池,长14米,宽7米,周设围栏,以青白石筑成,取名“乐泉”,池内放养金鱼、锦鲤。廊后为饲养室。愉园西邻中山堂,北倚音乐堂,远望五凤楼,东衬古柏苍松。中山公园饲养、陈列金鱼始于1915年,是全国第一个陈列金鱼的公园。最初是公园董事捐献,由祖上曾在清宫养金鱼的师傅饲养。中山公园的金鱼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蕙芳园
蕙芳园位于内坛西北角,其原址是公园的育花温室区,为弘扬中国兰花文化以观赏兰花为主的蕙芳园。蕙芳园1988年动工兴建,1990年9月开放,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6平方米。蕙芳园的建设,既体现了中国园林景观的民族特色,又突出了兰花为主的特点。该园设计采用封闭式的造园手法,用竹和松篱分隔空间,通过地形变换,植物疏密,造成一个清雅静谧的自然景观。景区分为4个部分。一区从入口至“柴门”以南为序幕区,40米长的曲折蜿蜒的竹林。二区是入柴门往北至四合院以南为主景区。以黄土铺垫成小丘陵地貌,用山石造成山势。三区为展览区,是一组北方民居形式的四合院。南北房各5间,东西房各3间,硬山黑瓦卷棚屋面。南房明间门楣上悬挂着朱德委员长题写的“兰室”匾额,院中置太湖石1座。四区为育花区。
北方很少养植兰花,中山公园从1959年开始从上海购进兰花,并聘请诸涨富为公园养育兰花。自此,公园开始了大批量养育兰花的历史。其间得到了朱德委员长的关心与指导。他不仅多次亲临公园赏兰,与园艺职工交流心得,还于1960年公园建南兰室时应约题写匾额。在几代园艺职工的悉心培育下公园兰花品种日益丰富,每年举办兰展,成为众多兰友”赏兰、咏兰的首选场所。
长青园 长青园位于环坛东路北端,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园子北端有六棵挺拔的云杉,是1976年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主席台两侧所用。云杉以东堆点山石,石旁栽竹林。向南上两步台阶建有竹制花架,周围环配坐凳供游人休憩。花架南侧有大盆景1组,内植油松1株。
投壶亭 沿松柏交翠亭旁的小路向南走有一座投壶亭又叫“十字亭”。建于1915年,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亭子设计十分别致,采用勾连搭形式,中间3间,两侧各1间,平面呈“十字”形,明间前后有出入口。为文人雅士做投壶游戏的场所,故名投壶亭。初建时为平灰顶,后因年久多有糙朽,便将平顶改建为起脊瓦顶。
青云片 茶社南侧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青云片”。石高九尺,长一丈,围二丈一尺。原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别有洞天”景区内时赏斋前的遗物。“青云片”和“青芝岫”原都是明万历年进士、书画家米万钟的爱物。米万钟是大书法家米芾的孙子,家中十分阔绰。米万钟喜欢画石,也喜欢到处寻找奇石。“青云片”和“青芝岫”均采自京西南房山大石窝山中,米万钟原想将它们移至勺园,后因家财耗尽而弃于房山良乡山野中。之后,二石被乾隆发现,将“青芝岫”运到了颐和园,“青云片”运到了圆明园时赏斋。乾隆对“青云片”十分喜爱,曾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亲自为“青云片”题写名字并做御诗八首。诗中云:“当门湖石秀屏横,坐喜松阴满砌清。时赏试言应为好,树姿花意盼春晴。”圆明园因遭八国联军焚毁而荒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园林瑰宝,“青云片”石1925年由圆明园移至中央公园,置于来今雨轩长廊以西路旁。1971年后移至今天的位置。
南极岩石 南极岩石是1984年11月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为感谢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市民对南极考察事业的关怀与支持而赠送的。南极石下设青白石雕筑的须弥座,上饰云纹,高1米,长1.6米,宽1.1米。
水榭
唐花坞南面的区域为水榭景区。水榭建于1916年夏秋间,在唐花坞前一片荷塘南岸建北厅3间,东、西厅各建3间,环厅内外建游廊,均为砖木结构,卷棚筒瓦屋面。南面建垂花门1座,左右筑花墙,独成一庭院。北厅地基一半座于水中,有地下室2间,北半部环厅游廊以水泥柱墩支架于水面之上,为三合院式水榭。1928年春,将南面垂花门及花墙拆除,增建南厅5间,歇山式灰瓦顶,砖木结构,内外走廊,四面厅房与廊连接,扩建工程于1928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818.7平方米。外廊南面沿廊柱设坐凳,东、西、北三面沿外廊柱设靠栏坐凳。原公园董事恽宝惠曾手书“水榭”匾额,现已摘除。
由水榭向西侧是一座用山石堆就的小丘陵,小山东面山脚下有六角亭一座,单檐攒尖,水泥地面,柏木为柱,紧邻山腰朝阳的山坳处,坐西朝东,取名为“迎晖亭”。沿石阶而下一座青石桥与小岛相连,此桥取名为“听雨桥”。
小岛上建有一座“工”字型建筑,称四宜轩。原有房舍4间,砖木结构,硬山黑瓦顶。1919年夏改建时与后檐衔接横建房屋3间,整组建筑面积38.20平方米。据朱启钤先生讲,建园时此处供奉关帝,故称关帝庙,原供神像6尊,关云长面西坐在中央,周仓站在近侧,下边侍立左右的是其部将关平、赵累、王莆、廖化。
绘月石 四宜轩东侧有名石“绘月”,石高六尺,围七尺,系圆明园遗物,石上镌刻有清高宗乾隆题写的“绘月”二字。
搴芝石 名石“搴芝”系圆明园遗物,高六尺,围八尺。1914年,修缮宰牲亭时置于此处,“搴芝”二字为清乾隆帝御题。
槐柏合抱 槐柏合抱是一株独具特色的古树,是由侧柏和国槐合二为一形成。其中柏树已经生长了500多年,而槐树则扎根于古柏树干的裂缝中,也生活了200多年。槐树巍然挺立、柏树苍劲峭拔,两树和谐生长,而且国槐和侧柏同是北京市的市树,为园林奇特景观。
保护措施
建筑格局和功能调控。其中,内坛重点保护区侧重尽可能恢复和展示社稷坛时期的建筑格局,建筑控制措施最为严格,大部分后期建设的建筑在规划期内均需要拆除,保留的文物历史建筑功能均为展陈、解说教育等,与历史氛围相兼容;古树重点保护区侧重建筑及其使用不影响古树保护、坛墙展示,建筑控制措施相对较严格;外坛一般保护区侧重历史建筑展示和满足游客游览游憩、公园服务、管理用房等功能的需求,建筑控制措施相对宽松。建筑使用功能的调控遵循“文物、历史建筑与一般建筑有别”原则。文物与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应以展示或延续其历史功能为主,其他建筑的使用功能应与公园管理相关。
园林植物种植调控。公园分为3大类园林植物分区:古树保护分区、内坛植物调整分区和外坛植物调整分区。内坛植物调整区应尽可能恢复社稷坛时期的园林植物格局,逐步形成较为统一、肃穆的园林植物空间和氛围。在不减少绿地面积基础上,逐步移除绿地内的树木。古树保护分区目标在于保证古树生长状态良好,基本实现古树复壮。外坛植物调整区在保护民国时期公园山水格局的前提下,营造符合传统园林风格的植物景观,提供舒适宜人的园林植物环境。
旅游游憩活动调控。为确保市民使用者对中山公园资源的保护和展示无负面影响,使游客对明清社稷坛时期历史氛围有较直观的认识,规划建议对市民使用者的游憩活动进行一定引导。其中,在旅游者大量进入公园的时间,内坛限制进行产生很大声音的市民活动;在内坛中轴线和神厨神库区域,限制进行大规模的市民健身活动。
|